“京學”又雙叒出圈了。
在經過N次“花式翻紅”后,最近,吳京的“京言京語”再度引發(fā)全網考古熱潮。從“我跳過樓,你跳過嗎?”到“有一點點暖胃(曖昧)”,從微博、貼吧一路延伸至抖音、B站、視頻號,他的過往言論正被網友逐一深扒,并二次創(chuàng)作為海量表情包和短視頻,在各大社交平臺實現(xiàn)病毒式傳播。
不信就試試在相關平臺搜索關鍵詞“吳京”,你會得到“吳京霸氣采訪名場面合集”、“吳京渲染大賽”、“吳京搖頭晃腦模仿合集”等一系列近期發(fā)布,且播放量不俗的“抽象內容”。
這不禁讓人疑惑,這位曾憑借《戰(zhàn)狼》系列躋身百億影帝行列的“國民偶像”,為何會成為“抽象圈”的頂流,遭到全網群嘲??
吳京的“京學”早已不是第一次引爆網絡。早在2017年《戰(zhàn)狼2》上映時,他的“京言京語”和各路表情包就已經在各大社交平臺廣泛傳播,進而與六小齡童的“六學”并列,成為互聯(lián)網兩大流行符號。
?
但與“六學”的后繼乏力不同,多年來,“京學”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,隔三岔五就會被網友拿出來“品鑒”一番。不過,網友早期使用吳京的表情包,更多是出于一種娛樂和惡搞的心態(tài),并未真正上升到個人批判
?
然而,這一風潮卻在今年發(fā)生了微妙的轉變。最明顯的是,網友們似乎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玩梗,而是拿起“放大鏡”,將吳京過往的爭議言論分門別類、逐條剖析。
尤其是自今年8月以來,“吳京巨男子主義”話題在社交平臺上持續(xù)發(fā)酵,不少他過去的迷惑言論被重新翻出。從“爹味暴擊”到“戰(zhàn)狼哲學”,再到被指沒文化、沒素質的“翻車現(xiàn)場”,一系列名場面,激發(fā)出網友大量的模仿和二創(chuàng),其熱度之高、平臺覆蓋之廣,令人“京訝”。
在這波考古熱潮中,吳京過去的采訪片段和綜藝切片成為重點挖掘對象。其中,最為網友津津樂道的,莫過于他那段關于“跳樓”的靈魂拷問:“我跳過樓你跳過嗎?我讓坦克軋過你軋過嗎?我差點死過你死過嗎?野外生存我把人干了你干過嗎?中國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過嗎?我能坦克漂移你會嗎?”
一套絲滑的連招,被做成鬼畜視頻瘋狂傳播,儼然成為了當代“京學”的入門必修課。
面對“戰(zhàn)狼”的強勢發(fā)言,不少網友開啟“斗梗模式”。有女網友當即表示“中國女人絕不認輸”,高能回懟:“我談過男的你談過嗎?我來過月經你來過嗎?我PDD提現(xiàn)過500你提過嗎?我早就認識你了你認識我嗎?我明天還要上班你上嗎?我敢懷孕你敢嗎?”
這一來一往,隔空斗梗,場面熱鬧非凡。
這還不算完,有網友干脆給吳京總結出一套完整的“戰(zhàn)狼哲學”。
超自信的態(tài)度、每句話間的戰(zhàn)術停頓、微微搖頭晃腦的動作、歪嘴45度的蜜汁微笑,附贈一系列“超雄”語錄:“坦克是沒有后視鏡的”、“我學武術是為了讓傻X心平氣和地跟我說話,讀書是為了讓我和傻X心平氣和地說話”、“干不服我就弄你!你不服上啊!我上了,爽啊!”……
就連記者在采訪中因緊張錯把演唱“歌曲”說成演唱“音樂”的口誤,都能被他以“音樂沒有演唱,請用對名詞”嚴厲教導,仿佛每句話都在傳遞著一種姿態(tài):“我就是真理,我不容置疑!”
因為言論過于抽象,網友們也紛紛發(fā)揮創(chuàng)造力,各種“陰間”濾鏡齊上陣,讓整件事的好笑程度又上升了一個等級。
?
如果說以上言論更多是性格使然,那吳京被指沒文化、沒素質的“翻車現(xiàn)場”,則真正將他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。在《國片大首映》中,被問及為什么讓龍小云主動吻冷鋒時,他一臉嚴肅地解釋道:“因為兩人只是一點點暖胃(曖昧)……”
這一本正經說錯詞的功力,瞬間讓人懷疑自己語文是不是白學了。
而在綜藝中與妻子謝楠的相處片段,吳京也被扒出“大男子主義”傾向明顯,像是“吃飯不主動喊人”、“游戲輸了馬上甩鍋”只能算基礎操作,他甚至還在鏡頭前上演過“假裝送驚喜,結果遞過去一只jio”的蜜汁操作。
?
這些名場面輪番沖上熱搜,堪稱互聯(lián)網公開處刑現(xiàn)場,也讓“京學”徹底從娛樂走向爭議。
回顧吳京的口碑反轉之路,他從曾經“偉光正”的“全民偶像”,逐漸成為被全民玩梗群嘲的“京奇隊長”,這一轉變顯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?
2017年,吳京自導自演的《戰(zhàn)狼2》上映,最終斬獲56.94億元票房,一度登頂中國電影票房榜首。逆天的票房成績,不僅讓他的咖位迅速升高,也讓他與宏大敘事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然而,名譽帶來的不僅是光環(huán),也讓他的言行成為被審視的對象,為后續(xù)的“翻車”埋下暗雷。
首先是人設的反噬。網友對吳京的調侃,最初集中于他外化的“戰(zhàn)狼”形象,而當“含京量”成為票房密碼時,部分觀眾開始進一步質疑,他所傳遞的究竟是藝術創(chuàng)作,還是情緒化的營銷?這種質疑逐漸蔓延至他的私人生活,放大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細節(jié)。當一直被視為主旋律象征的他,被拍到穿國外品牌的衣服、用國外品牌的手機時,過往不容置疑的人設瞬間引發(fā)公眾的“逆反心理”。
其次是銀幕形象與真實形象之間的反差。吳京在電影中塑造的大多是熱血正義的硬漢形象,然而,鏡頭也記錄下了他在銀幕外的另一面。無論是將常用詞讀錯,還是在綜藝節(jié)目中表現(xiàn)出的“大男子主義”,抑或是早年間的“酒駕事件”被重新翻出,這種銀幕內外的“不一致”,加劇了觀眾的認知失調,進一步削弱了其形象的統(tǒng)一性。
而更深層的原因在于,在當下的網絡環(huán)境中,觀眾對于“權威形象”和“疼痛敘事”的厭惡感和反抗性,正變得越來越強烈。
借用網友的銳評,吳京給人的感覺,就像是一個暑假軍訓結束后,走到哪都非要走“軍人通道”的小學生。綜藝中他與謝楠私下的相處,匯集了最令人反感的男性特質——大男子主義、自私、易怒、沒禮貌。盡管一口一個“愛國”,但一點都沒有體現(xiàn)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,反而將說教、暴力,甚至貶低伴侶,當作男子氣概的表現(xiàn)。
吳京的爭議言論,本質上是一種帶有父權說教意味的“疼痛敘事”。他通過列舉創(chuàng)傷,試圖確立的是自身在圈層領域中的權威性。這類敘事在傳統(tǒng)語境中往往享有優(yōu)越感,因為它與“付出”、“奉獻”等價值緊密相連。
然而,當下的網絡文化正在逐漸瓦解這種敘事特權。因為在這個時代,每個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“疼痛經驗”,無論是學業(yè)壓力、996工作制,還是內卷式競爭……
從這個角度來看,網友與吳京的“隔空斗梗”,本質上是一場關于“痛苦話語權”的爭奪戰(zhàn)。吳京試圖通過“我跳過樓”這樣的經歷,將痛苦劃分出等級,而網友卻通過玩梗的方式幽默還擊,“我考過研”、“我熬過996”、“我擠過早高峰”……各種各樣的“苦”被放到同一層面比較,從而消解了原本敘事中的權威性。
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,吳京引發(fā)公眾反感的重要原因在于“傲慢”。他將自身受過的傷當作武器,卻忽略了真正的“爺們”,通常不把“痛”掛在嘴邊,更不會將其當作炫耀的資本。
事實上,沒有人能夠定義痛苦,無論是身體上的,還是心靈上的。
?
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曾提出過一個叫作“根莖理論”的概念。
簡單來說,它描述的是一種沒有中心,也沒有固定結構的意義網絡。就像野草在地下的根莖,四處蔓延、自由連接,任何一個點都可以和另一個看似無關的點連接起來,不斷生出新的含義,從而打破單一的權威結構。
這個理論,恰好可以用來解釋吳京當下面對的輿論場。如今的他與權威形象深度綁定,其象征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個演員,成為了一種價值觀的具象化體現(xiàn)。而網友們通過玩梗的方式對他進行調侃、解構甚至重塑,其實正是在完成一場“根莖式”的意義創(chuàng)造。
這種集體創(chuàng)作,也是一場對于權威的溫和“祛魅”。因為當“我跳過樓”被當作某種“優(yōu)秀”的證明時,其實際上是在鼓吹一種極端邏輯:只有奮不顧身,才能得到認可。
而網友真正反對的,并非是付出與奉獻的價值,而是霸權敘事對于“苦難”的定義權。畢竟對于普通人來說,生活已經足夠艱難,為什么要通過“跳樓”證明自己?
同樣,吳京的形象轉變,也折射出網絡文化的極端性。人們可以將他捧上神壇,寄托強烈的集體情感;而一旦發(fā)現(xiàn)瑕疵,也可以將他拉下神壇。這種“造神”又“祛魅”的循環(huán),在“根莖式”的互聯(lián)網中只會越來越常見。
互聯(lián)網向來既擅長造神,也樂于毀神。吳京不是第一個經歷這種命運的人,恐怕,也不會是最后一個。
特別聲明: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,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,轉載請聯(lián)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。(有任何疑問都請聯(lián)系idonews@donews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