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4日,騰訊研究院發(fā)布一項大規(guī)模調研報告,呈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在中國部分網民中的普及程度及其對社會心態(tài)的影響。報告發(fā)現,生成式AI已不再是少數技術愛好者的前沿工具,而是深度融入主流人群日常工作與學習的“必選項”。高達96.2%的調查對象表示曾使用過AIGC產品,其中超過三分之二(67.7%)每天都使用相關產品。
然而,在這種廣泛的技術采納背后,是一種充滿張力的社會心態(tài)。調研對象一方面對AI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和社會進步報以很大期望,普遍將其視為效率工具;另一方面,他們也對個人職業(yè)前景、信息環(huán)境的真實性以及社會公平等問題表現出深刻且普遍的焦慮。這項針對3570名中國網民的調研,描繪了一幅網民在擁抱技術變革的同時,努力適應其潛在影響的圖景。
這項研究捕捉到了一個關鍵的技術轉型時刻。生成式AI正以驚人的速度從“技術奇觀”轉變?yōu)椤盎A工具”。這種轉變的核心在于,用戶越是頻繁地使用AI、越是深刻地體會到其效率優(yōu)勢,就越能清晰地預見到其力量,從而加劇了對自身技能和崗位穩(wěn)定性的焦慮。這可以概括為“生產力與不安全感的悖論”。
本報告的發(fā)現基于2025年9月對中國3542名網民進行的在線問卷調研。樣本在性別上實現均衡,主體為中青年(20-39歲占64.3%),且受教育程度較高(84.8%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)。需要指出的是,此數據主要反映了與互聯網緊密連接、相對年輕且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觀點,可能無法完全代表中國全體成年人口的看法。
核心發(fā)現一:廣泛、高頻、實用主義——AI已成日常習慣
報告的首要發(fā)現是生成式AI驚人的滲透率。96.2%的普及率標志著該技術已成功跨越早期采納者的門檻,成為一項主流技術。這種參與并非淺嘗輒止,超過三分之二的調研對象(67.7%)每天都使用AIGC,更有30%的重度用戶每日使用多次,這表明AI已成為許多人工作流與信息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(huán)。
調研數據顯示,AI的使用呈現出明顯的社會經濟特征:
在產品選擇上,本土化AI應用占據市場主導地位。豆包、DeepSeek和騰訊元寶等國產模型憑借其可及性、中文處理優(yōu)勢以及本土生態(tài)系統整合,在使用率上名列前茅,顯示出強大的市場適應性。
核心發(fā)現二:效率工具——AI的核心價值定位在工作與學習
網民使用AI的動機清晰地指向了實用主義。調研顯示,使用AI的首要目的是“文字處理及文本內容生成”(72%)和“資料檢索”(70.9%)。這些功能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是“學習”(75.7%)和“工作”(70.6%)。
在具體的工作和學習任務中,AI作為“效率放大器”的角色尤為突出?!吧苫騼?yōu)化文字材料(如文章、報告等)”以66.6%的比例成為最核心的應用,其次是“查找資料”(48.1%)、“寫日報、周報、會議紀要”(41.3%)以及“自動整理文檔或數據”(40.9%)。這些高頻應用場景的共同點在于,它們能將用戶從重復性、流程化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。
相比之下,更側重情感或創(chuàng)造性交互的應用,如“陪伴交流”(20.4%),使用比例明顯偏低。這表明在當前階段,網民更傾向于將AI定位為一個可靠的“副駕駛”或“智能助手”,而非情感伴侶。
核心發(fā)現三:商業(yè)化前景廣闊,但價格敏感性高
報告揭示了AI產品付費市場的巨大潛力。約四分之三的調研對象對付費持開放態(tài)度,其中16.1%已經付費,另有59%表示“正在觀望,好的話會付費”。這表明,阻礙付費轉化的并非意愿問題,而是用戶對“物有所值”的期待。市場仍在等待能夠提供決定性價值的AI應用。
在付費模式上,“按月付費”(30.2%)和“一次性付費”(28.4%)是接受度最高的兩種形式,反映了用戶在熟悉訂閱制的同時,也保留了對軟件“買斷制”的偏好。
而在付費金額上,大眾市場展現出較高的價格敏感性。在已付費用戶中,超過半數(55.2%)的月度支出在100元人民幣以下。這暗示當前AIGC產品的主流心理價位與視頻、音樂等流媒體會員服務相當,百元以內的定價策略可能是吸引大規(guī)模用戶付費的關鍵。同時,仍有15.5%的調研對象愿意每月支付200元以上,顯示出專業(yè)人士或重度用戶對高性能服務的付費潛力。
核心發(fā)現四:普遍的職業(yè)焦慮——技能貶值與崗位替代的深層擔憂
盡管網民熱情擁抱AI作為效率工具,但對其給個人職業(yè)生涯帶來的長期影響懷有深刻的關切。這種焦慮體現在兩個層面:
研究還揭示了兩個重要的焦慮相關性:
在調研對象的認知中,最易受AI沖擊的職業(yè)領域集中于以語言文字處理為核心的崗位,如“內容創(chuàng)作類”(58.2%)和“客服、銷售等偏語言交流的服務類”(56.7%)。相比之下,需要復雜情境判斷、高度人際互動和精細物理操作的職業(yè),如“醫(yī)療類”(12.7%)和“科研類”(11.2%),被認為更具“AI抵抗力”。
面對普遍的焦慮,調研對象展現出積極的應對策略。當被問及“如果AI幫你節(jié)省1小時的工作時間,你最想用來做什么?”時,最普遍的回答是“學習或提升技能”(38.5%),這一比例遠高于“繼續(xù)完成更多工作”(19.3%)或“休息放松”(18%)。這可能預示著,AI時代下,對終身學習和技能再培訓的社會需求將空前高漲。
核心發(fā)現五:審慎樂觀——對AI社會角色的厚望與深憂
總體來看,調研對象對AI的未來基調是積極的。絕大多數人(71.9%)認為AIGC的社會應用將產生“主要是積極的影響”。一半的調研對象(50.2%)對其廣泛應用感到“很期待”。
然而,這種樂觀是審慎的,并伴隨著對風險的清醒認知。近半數人(46.3%)的心態(tài)是“既期待,又擔憂”,這構成了網民心態(tài)的主流。他們既認可AI在“提高生產效率”(71.5%)和“提升內容創(chuàng)作質量”(57.5%)方面的巨大價值,也對其潛在的負面影響保持高度警惕。
網民最擔憂的三大核心風險分別是:
此外,在涉及生命安全、社會公平和財產安全的高風險應用場景中,網民表現出高度的警惕。超過六成的調研對象(62.4%)對AI在“醫(yī)療診斷”中的應用感到謹慎或擔憂,其次是“人事管理(如AI決定錄用或辭退)”(46.4%)和“交通運輸(如自動駕駛)”(45.6%)。這表明調研對象要求在這些關鍵領域對AI的可靠性、公平性和透明度進行更嚴格的監(jiān)管和驗證。
騰訊研究院的此項報告全面描繪了生成式AI在中國社會的普及現狀與深層影響。它不僅是一項被廣泛采納的技術工具,更是一個引發(fā)社會深刻反思的催化劑。報告揭示的“效率賦能”與“職業(yè)焦慮”并存,“技術樂觀”與“風險警惕”交織的復雜心態(tài),為政策制定者、企業(yè)和教育機構提供了關鍵洞察。如何在最大化技術紅利的同時,有效緩解社會焦慮、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、并構建面向未來的終身學習體系,將是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。